看到此篇文章,覺得挺不錯的。
自己也在學習學習,自己筆記起來也一起跟大家分享。
也突然發現,我們家的爸比就是這樣子說~~~~
寶貝..你好棒等等的....
好孩子該怎麼誇獎呢???
就事論事地誇獎
我覺得寶寶是應該誇的,誇獎和表揚是對他的肯定,能樹立寶寶的自信心,但是誇獎要注意兩個方面:
只對第一次大力誇獎
比如下班回來,寶寶第一次為你拿拖鞋,就該好好誇獎,但以後再為你拿鞋,你只要真誠地說謝謝就可以了。
因為寶寶的做法,是愛的表現,是應該的,如果每次都誇,反而會讓他把平常看著應該的事情當做炫耀的本領了。
注意誇獎的用詞
不應只說“你真棒!”“你真厲害!”“你真聰明!”,這是很泛的概念,
久而久之,會給寶寶一個錯覺,認為自己真的什麼都厲害,以後進入社會,很容易產生挫折感,
而是說“你知道給媽媽拿鞋了,真乖!”“你今天自己吃飯了,真棒!”“你今天出門很聽話,真是媽媽的好寶寶!”等等,
把他做的事先強調下,再誇獎,效果會好得多。
有所誇有所不誇
誇寶寶,有時是一種鼓勵,給他帶來自信有時也是一種傷害,誤導他傲慢自大。
所以誇寶寶,真是門深奧的學問。
誇,不是無原則地戴高帽子,要講方式和方法。
比如天天到處亂搬東西,我不會責駡,相反我會說天天真是只勤勞的小蜜蜂,同時教他把東西擺放到合適的位置。
這就是誇他勤奮,而不誇他聰明還比如誇寶寶進步快,不誇他學習好;誇寶寶的進取精神,
不誇他居功自傲;誇他的自信,不誇他的自負;誇他不拘一格的創新,不誇他照貓畫虎的模仿。
這種誇,基本上有三個原則:
誇具體不誇全部:有針對性地表揚,這樣寶寶容易理解,知道以後怎麼做。
誇努力不誇聰明:在寶寶做一件事的過程中,不妨讚揚一下他,讓他在鼓勵中更加用心。
過程的努力往往正是獲得滿意結果的前提。
誇事實不誇人格:“好孩子”這樣的詞語明顯是在誇人格。“好”字是一個很抽象很虛無的概念,
如果你長期將“好”字掛嘴邊,會讓寶寶覺得一頂大帽子壓在頭上,起不到鼓勵作用,反而會成為壓力。
該表揚時表揚,該批評時批評
過去人們信奉“不打不成材”,一味批評寶寶,這是違背教育原則的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總是誇獎,也不符合教育原則。
一味誇獎,勢必讓寶寶認為自己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是正確的,而寶寶身上不可能沒有缺點,這就需要批評。
一味誇獎,會給寶寶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經常獲得“廉價”的無原則誇獎的寶寶,
久而久之會對誇獎習以為常、無動於衷,從而喪失為獲得誇獎去完成各種任務的興趣。
唾手可得的誇獎,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一種精神負擔,一種足以使之窒息的壓力,或者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盲目自滿,停滯不前。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既不是什麼教育原則,也不是什麼教育藝術,更不是適用於所有寶寶的教育“絕招”。
要說對那些聾、啞、盲、弱智和學齡前等弱勢群體中的寶寶,儘量多地誇獎以至誇張地誇獎,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和勇氣,是非常必要的。
而對正常的寶寶,還是該表揚時大力表揚,該批評時嚴肅批評。
誇得具體而適度
我覺得寶寶的理解能力還太有限,
一味地誇:你真棒!你真聰明……慢慢地會讓寶寶產生驕傲心理,覺得自己第一,以後也許會受不了挫折。
所以,我在誇的過程中,會很刻意地注意兩點:
1.誇的內容要具體。告訴寶寶,表現棒在哪裡、好在什麼地方,比如吃飯時寶寶幫我收拾餐桌,我不光會說:“你真勤快,是媽媽的好幫手。
”還會告訴她:你幫媽媽擺了筷子、放好餐墊,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幫助媽媽的時候,要注意不拿容易摔破的碗、要注意別被菜燙到小手……
2.誇的程度要得當。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但不是每件事都要誇。事無巨細地誇獎一番,容易讓寶寶有自滿情結。
不誇大優點、不隱避缺點,讓寶寶正確認識自己,這才是最主要的。
讓讚美的詞彙更豐富吧
一開始我也用“你真棒!”之類的詞讚賞寶寶,但隨著寶寶的長大,他能聽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就不再僅僅誇“真棒”了,我開始豐富我的讚美之詞。
寶寶通常很小氣,有什麼好吃的都不願給別人吃,有時自己不想吃了才想起給別人,
對此我也會誇誇他,“哦,寶寶長大了,懂得分享了。”這時他就會主動把吃的塞到你嘴裡。
與其泛泛誇獎,不如針對某一行為進行誇獎。“你真棒”之類的說多了,有時候會脫口而出,
但隨後我會用更多的語言來補充對寶寶的讚賞,不再一味地簡單誇獎。
少用過度的語言誇寶寶
雖然說現在流行賞識教育,但誇寶寶還是要掌握分寸和火候。
誇得不當,反而會不利於寶寶健康成長,使得寶寶聽不進批評,受不了失敗,承擔不了責任,對抗不了挫折。
我的原則是儘量少用過度的語言誇講寶寶,“太棒了”“太聰明瞭”“最好了”“最聰明瞭”這些都不是恰當的詞語。
我習慣於用“真不錯”“你這次做得太好了”“比上一張畫畫得漂亮”這樣的語氣來稱讚寶寶。
表揚和讚美要給予寶寶鼓勵和動力,不能盲目地一味稱讚,要讓他有興趣、有能力、有動力沖向更高的目標。
要誇,還要會誇
隨著科學育兒觀念及理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再像老一輩那樣只是一味批評寶寶,
而是開始認同表揚與獎勵等正向回饋的方式在教育中的作用。
於是,會經常聽到“棒,棒,你真棒!”“你做得真好!”“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寶寶!”之類的誇獎聲。
誇獎也有負面影響
寶寶的成長需要肯定與讚揚,就像花兒需要陽光與雨露。
如果只是一味籠統地誇獎,而不注意方法,會使寶寶產生盲目的優越感。
這種長期缺乏以真實能力為基礎的“自我感覺優秀”,容易使寶寶過分依賴外界的讚美,形成脆弱的自尊。
長大以後,會把自己的努力放在他人的評價上,一旦失去了誇獎與表揚,就無法接受,
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如上文那些智慧的媽媽們所言,誇可以給寶寶以自信,但也可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怎樣誇才是會誇
由於認知水準的限制,寶寶的自我評價往往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來自家長的誇獎與表揚是寶寶成長中重要的推動力量,但是誇需要動腦筋、講智慧的。
誇獎要適時適當,不是隨時隨地越多越好
過多的誇獎會使寶寶自我感覺超級良好,認為自己處處優秀。
誇獎的目的在於強化良好行為,通過表揚,使寶寶理解行為的內在意義,逐漸獲得成長的內在動機。
當寶寶在專心做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情時,根本沒有必要去誇獎。
比如寶寶喜歡畫畫,他會自己一個人畫很長時間,畫了一張又一張,
而你只要給他提供相應的材料以及創造繪畫的條件即可。此時的寶寶有非常強烈的內在動機,
你過多的表揚不會強化他的內在動機,反而會削弱他的內在動機,
使他原本不需要外部強化、出自強烈的內在興趣的無目的的繪畫行為轉變成時刻依賴你誇獎的有目的行為。
誇獎一旦消失,原本的興趣行為也就消失了。
這樣的誇獎,不利於寶寶興趣愛好的發展,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自主感和主動感等個性品質。
誇獎重在描述,不在評價
“讚美與獎賞並不是僅有的正向回饋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欣賞。
”欣賞是指標對寶寶所努力的內容做清楚明白的回饋。
例如,寶寶“幫媽媽擺了筷子、放好餐墊,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樣的誇獎能幫助寶寶將關注放在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別人的誇獎上。
同時,在傾聽你欣賞的描述中,寶寶會逐漸學會怎樣進行自我評價,長成為獨立、具有正確自我認識的人。
當聽完你的描述後,他可能會自己評價、表揚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是大哥哥了,能幫媽媽幹活了。”
誇獎以鼓勵為主,指出寶寶需要努力的方向
鼓勵與誇獎都是對寶寶行為的正向評價,又稍微有所不同。
誇獎重在結果,鼓勵重在過程。鼓勵是對寶寶努力的過程及行為進行恰當的描述,
例如寶寶塗完一幅畫,你可以描述他所塗的畫面本身的內容,
和他一起欣賞和討論這幅畫也可以鼓勵他“這幅畫比較大,一次塗完會有點累。
下次你可以試試換多種顏色,畫面就會不一樣。
”寶寶知道他的堅持得到了肯定,同時還知道了塗色不僅僅是塗色,在塗色的過程中也需要配色。
再比如天天媽媽換一種角度描述“天天到處亂搬東西”,“說天天真是只勤勞的小蜜蜂,同時教他把東西擺放到合適的位置”。
這樣的誇獎有明確的指向,又趣味十足,寶寶特別容易接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