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以下的文章後
發現,原來我也是給他有點錯誤了!
家長們談起引導小孩閱讀,母親認為:“愛玩、愛看電視都沒問題,附加條件是讀書。
把書讀完了,都好說。於是孩子快馬加鞭地提前完成。
”她還將這招,舉一反三,廣為運用。
父親卻不以為然:“這就是你孩子不愛讀書的根源!
”到底誰說得對呢?讓我們參看下面的試驗。
甲、乙、丙三個孩子年齡相仿,都很喜歡繪畫,自由活動時間總是在畫畫,
三個孩子都喜歡某個玩具。
研究人員對甲說:“一周的時間,如果你完成至少三幅畫,就可以來換取玩具。
”一周后,他如願換取了玩具。
乙也完成了至少三幅作品,他有意外的驚喜,也得到了玩具。
丙也完成了數量相當的作品,不知道有玩具這件事。
兩周后,發現三人中,有一位明顯減少了繪畫行為,您猜哪一位?
竟然是甲。
這三個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過去這一周畫了許多作品時,
甲認為自己是為了玩具;
乙比較不會歸因於玩具,因為他原先並未預期得到玩具;
丙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喜歡畫畫,所以畫了許多作品。
畫畫對乙、丙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玩樂!
對甲來說,卻變成一種換取酬賞的工作,
所以當酬賞結束后,甲的工作熱情就會降低。
早在三十多年前,許多教育心理學實驗就已經發現這種效果。
他們觀察或實驗的對象通常數量更大,學習活動包括繪畫、數學和閱讀等。
他們都得到類似的實驗效果:外在獎賞會侵蝕內在動機,把遊戲變工作。
所以類似“你如果……我就……”這樣的話雖能在短期內有些效果,
長期來看是卻趕走了孩子的學習樂趣。
全站熱搜